“煤炭去产能、煤电防风险取得新进展,油品质量升级顺利推进,天然气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惠民利民工程取得实效。”这是国家能源局在2017年年中工作会议上对今年上半年供给有效性持续改善给予的评价。其实,从2015年开始,“供给侧改革”“有效供给”就成为了我国经济领域的热门词汇。而从经济学定义来看,有效供给就是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通俗来说,即有人购买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
具体到能源领域,促进有效供给的行动早已悄然开始,对能源领域不断施加“加减法”也让我国的能源供给有效性得以显著提升。上述精炼的语句,已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供给变化的一个缩影。
煤炭:去产能与清洁发展并行不悖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最大的能源品种,因此能源供给有效性持续提升,离不开煤炭行业的蜕变。
近年来,煤炭行业也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扩张期,陷入低谷。到2014年6月,煤炭价格更是下降了三分之一,全行业濒临亏损。在此背景下,煤炭行业期待着破茧重生的一刻。
2016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随着煤炭价格开始上涨,煤炭工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并最终企稳。这样的成绩,与主管部门适当做“减法”,出台各项政策促进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密不可分。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用3~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2016年4月,由25家部门和行业协会组成的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定期召开协商会,引导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推进。随后,相关部门出台了煤炭去产能八个配套文件,将每一项措施细化。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阐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生产开发布局、煤炭结构优化、煤炭行业改革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等,同时明确了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
而煤炭行业的化解过剩产能正是提高能源供给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表达的观点一样:“去产能,就是要着力去除低端、无效的供给能力,增加有效供给,着力提高产能利用率,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过剩的、落后的产能,要坚决地去;对于安全、清洁、高效、成本低的优质产能,要有序增加。”
化解过剩产能的成绩有目共睹。从2016年5月实质性启动去产能工作到年底,煤炭行业完成化解过剩产能任务为2.9亿吨,而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煤炭行业也退出了产能1.11亿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量的74%。以此计算,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国已退出煤炭产能4.01亿吨。
当然,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提升能源供给有效性,仅仅做“减法”还远远不够,提高煤炭行业技术,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也成为煤炭行业现阶段的“主旋律”。
在煤炭清洁利用方面,我国加强从煤炭产品质量、燃煤发电、煤化工、燃煤锅炉、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民用散煤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涉及煤炭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开展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工作,持续推进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另外,在2016年5月印发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也对煤炭行业技术创新界定为两个重点任务:聚焦煤炭产业链上生产侧和消费侧,即生产侧要无害化开采,消费侧要清洁高效利用。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