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煤治理与清洁替代的潜力
“十二五”时期,中国煤炭占终端能源消费比总高达30%以上,呈现终端耗煤与排放双高的局面,清洁替代任务艰巨。其中,散煤是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排放源,对PM2.5的贡献率较高。
散煤比电煤的排放污染更重、更难于治理,散煤治理与清洁替代是能源消费转型与控煤治霾的重点领域。首先,中国散煤利用规模大致6-7亿吨,排放因子大致相当于超低排放煤电的5-10倍,都取低限计算,散煤燃烧的排放规模相当于超低排放煤电耗煤30亿吨(折合2015年电煤规模的1.6倍)以上的排放规模。除电煤和大工业用煤外,仍有很多中小型工业燃煤排放未加后处理装置,主要是中小蒸吨的燃煤锅炉,散煤更是直燃排放。有研究表明北方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散煤燃烧的污染不容小视,冬季的集中排放更是导致大气污染和雾霾的重要诱因。初步估算,其对城市大气污染贡献率高达45%-65%。
而在燃煤工业锅炉清洁燃料替代方面,工业煤改气仍然是治理空气污染和能源转型的工作重点,加强环境监管将有利于倒逼企业进行燃煤清洁改造。尽管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到十四五中期前,工业煤改气仍较大潜力,主要工作将集中在“十三五”时期。
散煤治理与清洁替代,尤其是北方冬季采暖领域,“集中气”替代“分散煤”是路径之一,LNG点供等更具经济性的新兴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涌现。对于城乡结合部和有条件的农村等低密度地区,LNG点供比管道气替代散煤更具经济性,LNG点供是特定条件下替代散煤的清洁且经济的选择。
虽然在可再生能源集中且外送困难的地区,电采暖具有经济性,但在京津冀尤其是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中西部高煤耗重雾霾地区,除地热外的可再生能源供热优势并不明显,这些地区的城市高密度区天然气供热仍具潜力。
难以复制的北京模式
不过,城市热电联供煤改气,并不能拿北京做标杆。北京供热主要用于居民冬季采暖,四大燃煤热电厂改燃气有特殊背景。
一是地点,控煤治霾的政治压力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汇聚于北京这个独一无二地区。
二是城市燃煤(热)电厂改为燃气(热)电厂,北京市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等利益补偿(有专家评论为激励过度),电网也为业主的非京电厂提供了发电小数和上网电网上的优先安排,“北京模式”的这些补偿措施换个时间地点业主是否复制?
三是北京天然气集中供热30元/平米/4个月采暖季的集中供热价格不算低,换邢台邯郸这类城市行不行?若需补贴,地方政府会不会有心无力?
四是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大范围高密集地冬季高用气(供采暖热负荷),管网储运能否支撑?是否会影响其他工业用气?
综上,北京模式不能简单复制,想复制的城市需要有至少跟北京相近似的条件,包括: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其中城市地价等)、本地热负荷需求强度(其中冬季采暖期长短、集中供热普及率等)、居民采暖政府定价、电量上网情况及发电权交易情况,供热企业性质等。
过分依赖财政补贴的政策激励在初期可以拉动煤改气较快开展,但并不可持续,尤其是不适用于那些煤改气规模较大且财政有限的北方二三线城市。
北方清洁供热,因地制宜选择经济且市场化的方式才是现实可持续的。城市热电联供煤改气,大城市可有条件借鉴“北京模式”,但不能拿北京做标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花钱“吃细粮”,没有条件的地区只能“粗粮精做”。
说到底,城市天然气热电联供,业主财务可持续至关重要。
天然气管网改革与价格改革的红利被城燃“截胡”是不争的事实,门站气价下降并没有很好地传递到终端。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正逐步展开,城市供热体制改革依然滞后,城市供热企业或将还要面临“市场气、计划热”的尴尬。
如果考虑到城市供热的热计量推广和部分城市供热强度没那么大的这两种情景,燃气热电联供的小时数和耗气量恐受到影响,这样影响势必会传递到供热成本上。在非集中供热期的大多数情况下,天然气热电联供机组或只能作为气电机组应用,在电网统购统销旧模式或竞价交易新模式下都不是优先选项。
多种因素并存影响业主和投资主体对未来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城市供热煤改气的投资意愿已经受到影响。所以,城市燃煤电厂改为燃气联供,是要考虑业主是否可做到财务可持续,燃料气价是关键。
提升天然气综合竞争能力
中国天然气需要提效降本,提升综合竞争力来回击偏见。天然气发展受制于系统性问题,主要表现为直接的贵和相对的缺。天然气向“主体能源”方向发展的袖子是撸了,加油口号也喊出来了,但降价提升竞争力还是要考实干才能创造出来的。
价格之外,天然气的综合竞争力还包括:供应充足,即国产气开发和进口安全合理搭配;储运给力,即储气调节与输配气能力冗余;应用高效,即终端利用物理高效和有效控制排放等。
尽管天然气是能源清洁化低碳化转型中的主力,但须认识到不同能源品种的优势领域。
发展天然气只是控煤治霾的途径之一,且重点不在发电而在非电领域,尤其是替代散煤与清洁供热,天然气的竞争者还有电能、地热、储热等其他能源形式,甚至清洁煤也参与其中。
控煤治霾同时也是能源转型的限时赛跑,成本降得快、降得低的将成为市场王者,而不是天然气的独角戏。电力体制改革尤其是市场化改革进展较快,可再生能源降成本速度远快于化石能源,商业模式也百花齐放。
因此,天然气想上位,光撸袖子喊加油远远不行,除了因地制宜挖掘自己的优势和定位,还要踏踏实实提效降本,拿出可靠的竞争力来回击偏见。价格才是硬实力。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