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分会>医药分会>行业资讯

市场研究:健全制度才能打破廉价药困局

2016/10/19 9:44:58

有政协委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议案指出,医院的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廉价药因何短缺?是药厂不愿意生产,还是医生不愿意开,又或是患者担心药效?政府又该采取何策略? 近几年,患者到医院看病,一块钱一支的氯霉素眼药水很难找到,四环素、复…

       有政协委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议案指出,医院的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廉价药因何短缺?是药厂不愿意生产,还是医生不愿意开,又或是患者担心药效?政府又该采取何策略?

  近几年,患者到医院看病,一块钱一支的氯霉素眼药水很难找到,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氟哌酸以及便宜的急救药丁胺卡那霉素、西地兰几乎难觅踪影,只能在黑市里“苟延残喘”。有政协委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议案指出,医院的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廉价药因何短缺?是药厂不愿意生产,还是医生不愿意开,又或是患者担心药效?政府又该采取何策略?以下是报告大厅《2016-2021年中国药品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所做的分析。
  
  无药可医,只能等死。当黄牛在稀缺廉价药领域趁火打劫的时候,新一轮医改的获得感,恐怕多少会打了些折扣。令人倍感纠结的是:针对这一症结,其实早在2014年,国家相关部门就制定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随后还发布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还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市民反映:既便宜又好用的药,越来越难买了
  
  据市民廖大爷反应,他和老伴儿都有心脏病,前不久老伴儿再次出现心力衰竭,可是医院却没有他们以前用的西地兰了。他说:“以前老伴儿犯病时,用上西地兰就好,这种强心剂也很便宜,才几块钱,但是现在却只能用上百元的抢救药。如果说便宜的药效果不好,那我不承认,硝酸甘油我一直吃,西地兰老伴儿也用过,效果都很好。我去问医院方面,医生说他们不是不愿意开,而是也买不到这种便宜药,便宜药真是越来越难买了,难道这些药注定要被淘汰吗?
  
  相关数据:短缺廉价药中,30元以下占一多半
  
  2016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在关于尽快解决市场上廉价药品短缺的提案中指出,通过对国内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医院廉价药品相当紧缺,缺口高达342种。其中,211种药的价格在30元以下,130种药的价格在10元以下。而10元以下的短缺药品中,5元以下的药品占69%,3元以下的占42%。
  
  医生说法:要说疗效,很多廉价药其实挺好的
  
  临床医生表示,廉价药中的一些“老药”因为毒副作用大、效果差被逐渐淘汰,但有相当一部分廉价药的效果是很好的。廉价的青霉素对感染性疾病很有效;强心剂西地兰价格便宜,毒副作用小,而且还可以治疗心颤等疾病。
  
  医院诉苦:药厂不给供货
  
  有媒体报道,廉价药越来越少都是医院的责任。但实际上着很片面,公立医院与药品零售企业相比,公立医院把持着全国八成左右的药品销售终端,药品零售企业占两成。所以说,面对众多药厂和经销商,医院处于买方垄断地位。但是,就目前各大公立医院来看,都在压缩药品的收入,医院更希望的是提高临床治疗的收入。
  
  此外,如今医生的收入,无论是基本工资还是奖金,都与开多少药没有关系。而对于开药过多的医生,还将有措施进行调查。
  
  药厂抱怨:没有“利润空间”
  
  为什么药品生产企业对于廉价药的供货这么困难呢?利润是很重要的原因。据某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企业共有600多个品规的药品,其中90余个品规属于基本药物目录,如阿莫西林等药品,基本都是亏损或微利生产的。从产业链的角度考虑,他们仍然低利润坚持做下去。但是,这种低利润经营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承受。
  
  利润低甚至亏损是廉价药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大的企业中其他药品的利润可以冲抵基本药品经营的亏损,而小型药品生产企业则找不到这种“平衡”;其次,从终端销售情况看,由于“以药养医”的通病,医院对廉价药的态度也比较“冷淡”;第三,从医生角度看,廉价药不可能收到回扣。因此,每次国家要求药品降价,总会出现一部分廉价药“降价死”,逐渐从市场消失。
  
  纵深:健全制度打破廉价药困局
  
  1、放松药价管制
  
  药企不生产低价药源自其追逐利益的本性上,所以低价药的不足,问题更多出在政府价格的不合理管制上。
  
  我国1990年初,药价曾被试图放开;但到1997年前后,由于价格飞涨,市场混乱,国家开始实施政府定价;直至2000年,国家发布《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开始实施药品最高零售限价,然而如此“一刀切”的管制方式却并未发挥到打压药品价格的作用,反而打击了药企低价药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还对药价的居高不下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因此2016年6月起,国家发改委正式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让市场来决定价格。政策听起来似乎向好,但由于有招标采购机制的约束和医保控费,药企的议价能力其实依然不高。许多民众曾担心放开市场价后,低价药会大幅涨价,这样看来,药企生产积极性依旧低迷,又何谈涨价不涨价呢?
  
  所以政府要做的或许应是进一步放开药品市场价格,让让市场供求变化能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中“说上话”,但就关乎民生的低价药,应做区别限价对待,防止低价药过分涨价,同时更应该加大相关药企的生产补贴,让企业有利可图。
  
  2、借鉴经验
  
  除了放松药价管制,在药品市场改革的道路上,欧美发达国家还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例如在药品定价方面。《中国经济导报》报道,德国政府制定有《药品定价条例》,据此管理药品价格。政府制定报销参考价格,以同一疗效组中某种药品的价格为该组每种药品报销的参考价。生产经营企业可以自主制定药品零售价格,但高出参考价格部分的价差需由患者支付。并且,规定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加价率,控制中间环节的利润,实行药店全国统一零售价格,避免药品价格的无序竞争。
  
  而英国则通过控制药品生产利润水平间接控制药品价格。英国政府明确规定,企业出售给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药品(只限于处方药),利润限定在17%-21%之间。
  
  中国药品市场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民众需求的多样化,药品政策的出台不仅应与时俱进,更应考虑民众的切实利益。看病、用药关乎最基本的健康、民生,所以还未建立的制度应加快健全,已经建立的应当进一步完善细化。只有真正解决民之所向的问题,才是最好的改革,最大的进步。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