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托管就是指医院通过协议形式将其药房的药品销售活动交给药企进行有偿经营和管理,药房所有权仍归属医院。药方是药品销售的中药渠道,也是药企之间争抢的重要宝地,这意味着药房由医院的利润部门转变为成本部门。不过医院很快发明了应对之策就是将药房托管出去,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医院的“标准选项”。
“兵家必争之地”,张强如是形容“三甲”医院的药房。他是一家药品流通企业的工作人员,从事药品流通工作已20年有余。
张强所在的企业没能中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妇儿中心)的门诊药房托管项目。他对记者说,公司“又丢掉了一座重要的城池”。
业内人士公认:通过药房销售出去的药品,占全部药品市场份额的八成以上。2015年中国药品销售总额已高达1.66万亿元,如此推算,医院药房渠道销售值约有1.3万亿元。
为争夺医院药房,药企之间的竞争几近残酷。“要么获得一家医院供药垄断权,要么此前所有市场份额都拱手于人。”张强说。
药品流通企业争斗,是以医改提出“药品零加成”为背景的。医院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在药品成本价的基础上顺价加成15%,而只能以成本价卖给患者。
据记者了解,仅在广东一省,目前已有近百家医院实现药房托管或部分托管。但药房托管并非中国医改的方向。多名专家称,“药品零加成”政策的本意是破除“以药养医”的难题。药房托管尚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医疗贿赂、药价虚高等问题亦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吊诡之处在于,中标药房托管的企业,虽有供应商之名,为医院提供药房托管的服务,却反而要向医院支付高额费用。这更像是变相的科室承包,并已触碰到医疗机构监管红线。
药房托管,还能向前走多远?
混乱招投标
妇儿中心是广州市乃至全广东省最著名的“三甲”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广州市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是在这家医院出生的。这家医院的性质为广州市副局级事业单位。
网站显示,该院2014年门急诊量高达397万余人次,平均每天1.08万人次;年分娩量达到1.8万人次。据记者了解,这家医院每年的药品销售额约为1亿多元。
妇儿中心坐落在珠江新城,这里是广州的CBD(中央商务区),寸土寸金。医院患者数量众多,医疗用地显得非常紧张。据记者了解,2015年年底,该院即开始张罗腾出药房,希望改作诊疗科室。后来的招投标文件显示,该院拟将药房直接从院内搬到院外,而其在院外的药房用地须由中标药企负责解决。
这次招标引发轩然大波。妇儿中心显示:该院第一次发布“药房改革”招投标公告是在今年6月22日,截止投标时间为6月29日,开标时间定于6月30日上午10点半。不过,到了6月30日,该院并未按时公布评标结果,反而发出一份补充公告,称“具体开标时间,另行等待通知”。
据记者了解,参与投标的药企共有六家,分别为广州医药有限公司、华润广东医药有限公司、广州上药中山医医药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武汉健民药业集团广州福高药业有限公司、广东通用医药有限公司。
7月6日,各药企收到第二份评标文件。这份评标文件明确提出7月8日是开标日。
到了7月8日,所有的竞标企业都提交了标书,向妇儿中心亮出自己的方案和底牌。意外的是,当天晚上,医院再次发布通知:“此次招标环节不符合院内相关制度,故本次招标无效,由采购人另行组织招标。”
7月11日,该院就药房托管发布“竞争磋商公告”,不再提“招标”二字。各药企于7月14日收到的第三份文件,亦显示为“采购文件”,而非“招标文件”。
关于“竞争磋商”,财政部曾于2014年年底发布《政府采购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将这一文件与《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对比可知,竞争磋商与招投标最大的区别在于:在竞争磋商过程中,采购人与供应商可谈判;而在招投标过程中,采购人与供应商不可谈判。
有参与本次招投标的药企人士猜测:细微的文字变动背后,极有可能是有药企已经与妇儿中心单方面接触,从而导致第二份评标文件作废,而妇儿中心只能另发一份“竞争磋商公告”,以确保该药企中标。
7月26日,结果公布:广州医药有限公司成为该项目的供应商。第二名是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
就同一项目招标,妇儿中心连续发出三份招标文件,其中还宣布一次招标作废,这一反常行为随即引来诸多药企投诉。
记者向参与本次招投标的多家药企电话询问,有三家药企对该项目的招标过程表示强烈不满。
多次招标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妇儿中心没有对外做出解释。自8月22日起,记者在多日不同时段拨打妇儿中心监察室电话,均无人接听。此外,记者于8月24日向该院宣传部门传真一份采访函,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复。
中标的广州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51年,注册资本7亿元。其网站称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医药流通企业。工商资料显示:其中方股东是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白云山,600332.SH)。白云山是广州市属国企——广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
未能中标的药企因此质疑,本次招投标中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严重。根据白云山2016年半年报,截至2016年6月底,白云山共计与12家三级医院、7家二级医院、40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房托管合作项目。
8月24日,记者向广药集团发出采访函,但该集团同样不予回应。
对药房托管招投标乱象,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已经见怪不怪。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14年,在政府主导下,广东省人民医院将其药房托管给华润医药。当时,反对之声比现在更甚,多家药企甚至直接向广东省领导投诉,认为有失公平。
“从那以后,只要有药房托管招投标,事后就必有药企会指责不公平。”廖新波说,“药企之间的恶性竞争为此愈演愈烈。”
缘起“药品零加成”
“我们没有办法,只要有药房托管,就必须努力争取。因为对我们来说,这意味着份额不是0,就是1。”张强解释,在药房托管以前,一般而言,给同一家“三甲”医院配送药品的药企会有30-50家,每家配送的药品不同,份额也不等;而药房托管之后,一旦中标,即可迅速垄断该医院的药品供应渠道,没能中标的药品流通企业势必面临竞争对手构筑的市场壁垒。
妇儿中心的招标文件亦显示了这一点。其最后一份“采购文件”中称:“采购供应商提供我中心90%的药品采购份额。”
另有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产销板块齐全的医药公司而言,占领药房意味着:第一,实现从产到销的全产业链;第二,增加议价能力,销售公司可以倒逼上级代理商或其他生产企业让利;第三,迅速扩大代理规模。
夺标者预期收益是巨大的。以广东省两家著名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多方信源向记者证实:这两家医院每年的药品销售额总计超过30亿元。华润广东医药有限公司获得了这两家医院的药房托管项目后,实现对这两家医院药品供应的垄断。记者向华润广东医药有限公司负责人核实上述销售额的真实性,但该负责人表示不予置评。
医院将药房托管给药企,是医院在“药品零加成”政策下的选择。所谓“药品零加成”,指的是药品要按照医院的购进价格销售,不允许加价。
在“药品零加成”之前,医院最高可以在药品实际购进价基础上加价15%销售给患者。这一规定源于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
药房匹配了加成销售功能,一直是医院的利润部门。2014年,时任广东省人民医院计财处处长的郑阳辉曾撰文称:“众所周知,药品销售收入占综合医院主营业务收入的40%-45%。”
“以药养医”,长期被视为中国“看病贵”的根源。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声明公立医院改革将取消药品加成。“药品零加成”成为中国医改突破口之一。这一政策因循“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从县级公立医院开始试点,随后普及至大中型城市公立医院。
2016年8月16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公布数据称: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1970个县的4107个公立医院已实现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改革全覆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而“药品零加成”即为这项改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失去加成销售功能,药房变成医院的成本部门。诸多试点医院均表示,在“药品零加成”之后,医院出现大面积“政策性亏损”。
以广州从化中心医院为例,该院于2013年9月起开始试点“药品零加成”。根据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2月的报道,该院院长邹小明称,整个药房有60多名员工,每名员工每年在工资、绩效、五险一金等方面至少支出10万元,每年药房人员的薪酬支出就高达600多万元。此前该院每年药品支出约为3亿元,若按15%加成计算,利润达到4500万元。
该报道还称,一些试点医院负责人直言,以前是“以药养医”,现在变成了“以医养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药品零加成”方案设计之初,有关部门早已预计到这样的亏损。广东省卫计委提出的方案是取消药品加成以后,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80%由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10%由各级财政补助,10%由医院自行消化。
如何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及获得多少财政补助,对医院而言均不可控。郑阳辉在其文章中写道:“对医院院长而言,能自行消化的部分越大,医院的财务风险越小。”
据报道,2015年,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的收入,仅占取消药品加成形成缺口的39.5%,根本达不到80%的补偿比例;而在2014年浙江省“两会”期间,该省政协委员、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飞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称,该院零加成后的收入缺口有1.2亿元,而政府10%的补偿基本没有拿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医院于是将药房托管作为消化亏损的途径。这同时意味着减少财政负担,地方政府对此乐见其成。
“医改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投入不足。”廖新波称,在实践中,很多地方政府连最低限度的医疗财政投入都无法保障。
新的利益共同体就此形成:药企希望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医院希望减少亏损,政府减轻了财政压力,多对此表示支持或默许。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