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县级医院医改四年 有了新账本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2012年9月,全国县级公立医院启动医药价格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后,患者总的负担持平或降低,而医生的收入则又有明显的提高,可以说达到了双赢。但问题是,钱从哪来呢?

 “盘活存量”促进医药价格改革

宏观经济中,常常提到“盘活存量”,这次的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中,也有这样的思路。在大部分省份,提高诊疗费,是取消药品加成后,补偿医院收入缺口的方式之一。但是实际操作中,诊疗费并不能全部调高。以挂号费为例,中部某县级医院医生就表示,很难上调。

医生:“很简单一个例子,你像我们这个地方,挂号费你要从5块,调整到20元、30元,也不是不行,但附近都是熟人,或者家里亲戚,或者亲戚的亲戚,来看个病。你还没有看,挂号费一下挂掉40元、50元,人家不有意见吗?”

而且很明显,要降低患者的负担,诊疗费也不能一味的提高。因此,除了北京和重庆,各地基本都会给予县级公立医院一定的财政补助。补助的比例有高有低,有些地方直接由财政兜底。绍兴市中心医院院长马高祥:“我们取消了药品加成,这个缺失部分由财政全部给予补偿。政府加大了我们医院的财政投入,从以往的每年三百多万,到现在改革后每年投入三四千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力度。”

控制成本,理顺收入来源

而在补助比例较低的地方,政府补贴只能占到医院以往药品加成收入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这种情况下,如何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呢?地方上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做法。比如,河南息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宗卫说,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一些病种实行打包支付制度,如果医院用药少,治疗得当,就可以结余一部分资金,作为医院的收入。

李宗卫:“主要是在农合这一块,受益也主要是在农合这一块,因为参加农合的占我们病人的80%左右,这样就会导致一个情况,就是我们的综合支付有结余的部分。这个可以作为我们临床一线医师的绩效,按比例发放一部分。”

与此同时 ,医院开始重视成本控制,在保证医疗耗材和设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这样,医院就理顺了收入来源:由靠药品加成,转而靠提高诊疗费用、政府补助、医保支付和医院自身消化。

调动医生积极性,多看病多拿钱

当然,医药价格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左手换右手,旧账换新账,马高祥认为,这样调整带来的是医院工作方式的变化。

马高祥:“我们给每个医生,每个科室制定了药比,你超过这条红线,我就要扣你的钱。我们现在关键是看你的工作量多少,你工作量多,那你的回报就多。工作量包括医疗服务的项目,和病人的满意度。”

此外,各地普遍将总费用增长率、门诊、急诊次均费用、住院床日费用、药占比、耗材占比、检查检验收入占比等指标纳入县级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目标,加强县级公立医院运行监管。

各地情况不同,钱从何来?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财政的补助受地方财力和市场观念的影响,各地改革进展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有医生就反映,财政资金到位难,资金缺口还是很大。

医生:“我们医院一年能做几个亿,所以药品加成这块,可能损失几千万。当地财政收入可能好的地方能贴一点,但我们这地方其他单位工资都勉勉强强能发出来,哪有钱贴几千万给医院。”

“多点执业”遭遇执行难

有专家建议,可以鼓励发展民营医院,放开医生多点执业,由此提高医生收入,缓解医院的收支压力。这种方法是否行得通?部分医院对此持肯定态度,但同时表示,目前缺乏这样的条件。

李宗卫:“这个情况应该说在县级医院暂时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河南省还没有正式提出多点执业。医生没有第二个执业地点,他不可能出去,一旦出问题那就是违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