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医改工作成效显著 15分钟就医圈全覆盖

“十二五”期间投入使用的白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貌。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虽然深化医改涉及多方利益调整,需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互相配合,是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世界性难题,但是在佛山卫生计生部门及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以来医改工作成效显著,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等状况均有改善,佛山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居全省前列。医疗服务体系也进一步健全———已经建成了15分钟就医圈,乡镇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都可以提供15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医疗机构全面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推广预约诊疗……佛山市连续3年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全市的医疗机构进行了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度也逐年上升。
医疗体系
构建15分钟就医圈 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
佛山市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了以三级综合医院为龙头的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市域住院率达到95%,医疗资源总量、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建设有三级医院13间,二级医院31间,近年共有21间镇(街)级医院从一级甲等医院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覆盖禅城、南海、顺德三区的13个镇(街)。重点新建、扩建了佛山市妇儿医院、市一医院、市四医院、市三医院、南海区人民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三水区人民医院、高明区妇幼保健院等医院。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66间,乡镇(街)卫生院14间,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
“十二五”期间佛山医疗资源持续增加,医疗服务体系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据卫生直报系统统计,2010年-201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从1258个增加到1475个,实有病床从23227张增加到33133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3.23张增加到4.46张,增长38%;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64人增加到2.07人,增长26%,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88人增加到2.55人,增长35.6%。市中医院骨伤科和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2个专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项目,佛山市中医院脑病科等5个专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学重点专科,市一医院耳鼻喉科等45个专科成为省级重点专科。
“三大工程”推动中医药做强做大
中医药是佛山的一张名片,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2006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意见》,实施中医药强市重大策略,推动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和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协调发展。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组织实施了“三大工程”: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据统计,目前佛山市共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6间,实际开放床位达到4千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床位数达到0.53张。通过评选第一届“佛山市名中医”,以专业有特长、社会有影响名中医,带动中医药人才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15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91%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基本医疗和治未病预防保健等服务。
医改成果
探索公立医院托管机制
为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促进形成分级诊疗就医格局,佛山市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建立城乡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基础上,推动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为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性医疗服务,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缓解市民看病难问题。
实行了基本医疗保险分级支付政策,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先后在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等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托管机制,调整和深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托管禅城区南庄医院、同济医院,市中医院托管三水区中医院、禅城区张槎医院、三水南山医院。南海区则强化政府办医职能,在卫生计生局内部成立医院管理局,开展对公立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和推进2+1公立医院集团运营模式。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托管陈村医院、杏坛医院运行平稳,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三水区建立区、镇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关系,建立完善区级医疗卫生单位帮扶人才培训、药品和医疗器械设备捐赠、管理和技术帮扶、双向转诊等机制。去年5月,高明区优化整合区级医疗资源,将区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功能优化整合,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配置和管理,将妇女儿童保健预防服务资源与计划生育服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打造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整合后的区人民医院已挂牌运作,正在加快推进科室和功能的整合。
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签订管理和技术合作协议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护人员上下流转学习、培训,使得医疗资源整合得到加强,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同时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开发和应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制,推进康复护理进社区、进家庭等。
佛山市卫生计生局印发了《佛山市医疗机构病人转诊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转诊原则、转诊流程和脑卒中等常见病双向转诊标准,并且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系统,畅通不同层级转诊病人信息,提高双向转诊效率。
医疗保障
基本医保覆盖率达100% 推出大病保险制度
为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佛山市除了巩固基本医保覆盖面外,还推出了大病保险制度。截至2015年10月,佛山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80万人,参保率达到100%。2014社保年度,佛山市共有28521人次享受大病保险待遇(包括住院和特殊门诊待遇),涉及大病保险支出金额5769万元,而大病保险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提高了10个百分点,市民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基本医保制度的保障效应进一步放大。同时,还开展异地务工人员大病救助工作,共救助38人次,救助金额为56万元。“我市医保结算信息系统与民政救助已实现一站式结算,在扣除基本医疗、大病保险的费用后,由民政救助资金负责的费用也一并现场结算。”通过一站式结算,强化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及民政救助多种保障制度的政策衔接,切实减轻了困难参保患者的经济负担。
为保障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救治工作,2015年1月佛山市启动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2015年市、区两级政府共下拨疾病应急救助基金1390万元,救助7764人次。共支付大病医疗救助金额1232.63万元,人均医疗救助补助标准为1587.62元/人次。还为困难市民提供门诊基本医疗费用减免的措施,城乡低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到定点医疗救助单位就诊时,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诊查费、门诊病历费,减免一般检查项目(包括三大常规、心电图、X线、黑白B超)费用。2015年,佛山市共资助35223名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共支出2397.09万元。
药品安全
多管齐下 有效监管药品质量和使用
药品安全关乎每个市民的健康和生命,为保障用药合理安全,十二五期间,佛山市加强药品保障和质量监管,从药品的源头到中途以及药店医院的多个渠道,多方面全方位进行强化监管。
以源头为重点,强化药品生产经营监管,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制剂的配制行为,佛山市专门印发了市医疗机构制剂专项检查工作方案,完成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单位专项检查3家次,确保了医院制剂质量安全。其次,强化对药品生产企业监管以及对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对药品零售企业开展飞行检查,规范药品购销渠道。此外,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在采购环节,执行药品、医用耗材和检验试剂集中采购制度,实行阳光采购,政府办医疗机构全部在广东省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采购,实行“在线竞价、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融资、在线监管”。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推广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配备使用40%医保目录内非基本药物,满足基层临床用药需求。佛山市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建立阳光用药制度,对医院药品遴选、采购、使用实行严格的全程监管,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完善处方点评等合理安全用药监管制度,保障合理安全用药。为保障儿童用药安全,2015年印发《佛山市保障儿童用药实施方案》。佛山还启动佛山市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现状调查及风险防控方法的研究课题,以药店为平台,扩大过期药品回收覆盖面,并建立了佛山市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