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深圳治水“火力全开”

今年1月22日,深圳全面启动了治水提质攻坚战。如今,半年已经过去,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河流、河道的水质好转了、内涝点减少了、水环境也有了好的变化。当然,这些变化对任重道远的治水工作来说还远远不够,市民在欣喜的同时也不禁发问:当初立下的“军令状”——1年初见成效、3年消除内涝、5年基本达标、8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是不是真的可以实现?今日起,深都特别推出“一步一脚印,变化中看深圳治水之路”系列报道,为您全方位展示半年来深圳治水的进展和变化,敬请关注。

1

“城市之殇”明显缓解

众多项目正推进

整治后的大沙河,水质明显改善。

面对治水难题,市委市政府去年审议通过了《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按“一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今年深圳计划实施463项治水提质项目。据市水务局水污染治理处处长龚利民介绍,在治水提质项目中,全市目前已建成项目18个,开工项目125个,涉及投资超过200亿元;完成施工图审查项目46个,涉及投资46亿元;完成初步设计项目43个,涉及投资63亿元;完成可行性研究项目93个,涉及投资124亿元。

龚利民介绍,目前深圳的总体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与去年5月同期相比,深圳五大河流监测断面综合污染指数中,除龙岗河吓陂断面上升外,坪山河上洋断面基本稳定,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水质分别好转了28.4%、65.8%、28.6%。深圳河湾中的深圳河、大沙河、新洲河这3条主要入湾河流,今年5月水质同比也分别改善28.4%、18.6%、32.4%。此外,被列入全市污染“黑名单”之首的茅洲河也有了“逆袭”趋势,其中上游段水质有了好的变化,茅洲河界河段(深圳侧)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15%工程量,46个子项目中已进场28个,剩余11个骨干子项目将于近期开工,并已经建成试运行一座规模10万方/月的淤泥处理厂。

“心头之患”正在减少

全市防汛形势有好转

因此,除了消除黑臭水体,改善深圳水质外,一直被视为城市“心头之患”的内涝治理问题也是治水提质重点任务。

市三防办副主任黄强平介绍,今年深圳于3月21日提前入汛以来,降雨持续不断,5月至6月初暴雨频密,尤其是“5.3”暴雨、“5.10”暴雨、“5.20”暴雨、“6.6”持续暴雨造成部分低洼区域多次出现内涝积水,部分社区受淹、道路交通受阻,车辆水浸。黄强平表示,虽然积水内涝还在发生,但与2014年“5·11”发生的300多处内涝积水和2015年“5·11”发生的120多处内涝相比而言,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自从2014年发生“5.11”大暴雨后,两年以来,全市完成近300处内涝点整治,如今宝安中心区、107国道、布吉吉华路、大剧院等一大批易涝区的排水能力明显增强。

“拦路老虎” 拖住后腿

征地拆迁成老大难

“虽然深圳治水提质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总体进展缓慢”,市水务局副局长钟伟民告诉记者。据了解,征地拆迁、弃土、交通疏解等问题,是制约治水提质项目进展缓慢的原因。龚利民向记者透露,在遇到的种种困难中,当前影响全市治水提质的最大“拦路虎”还是征地拆迁问题。以茅洲河宝安项目包为例,46个项目中有26个涉及征地拆迁,其中19项因征拆问题进度滞后。

市水务局介绍,今年下半年将着力抓好项目进度,积极配合各区解决好征地拆迁、弃土弃渣、交通疏解、项目审批等突出问题,推进项目进一步提速。

据了解,市治水提质指挥部成立的宣传引导、资金保障、规划土地、项目环评、交通协调、审计监督、技术方案及流域协调7个专项工作组今年上半年已投入正常运作,来加快解决立项、规划、环评、交通疏解、同步审计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在近期,将重点推进茅洲河治理(光明新区)项目包、坪山河治理(坪山新区)项目包等重大项目,加快完成招标,进厂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