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到罗湖调研 肯定医改成效
6月12日下午,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一行来到深圳罗湖,就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林苗苗)6月12日下午,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一行来到深圳罗湖,就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
梁万年首先来到罗湖医院集团东门社康中心。“社康的医生怎么样?”“医生挺好的,很专业也很亲切。”,梁万年与门诊室的患者都进行了亲切交流,得知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家治疗、建立健康档案很方便,还能享受上门服务时,梁万年强调,罗湖应当继续提升社康中心的服务能力,加强与集团内医院的联动,充分发挥大医院专家的带动作用,同时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优秀全科医生,健全激励机制,将优秀医生留在基层,提升居民对社康中心的信任感。
如何推动大医院和社康中心做好联动转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资源和服务,是梁万年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在得知罗湖医院集团整合辖区资源成立了影像诊断中心、检验中心等资源共享中心并在辖区内巡回派出两台流动诊断车时,梁万年高度评价罗湖区在查标本、看影像等方面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举措。
在随后的医改工作座谈会上,罗湖区卫生计生局局长郑理光详细介绍了罗湖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相关工作。2015年初,罗湖区提出了分三步走探索建立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的医疗服务新模式的医改目标。第一步,整合所有区属公立医疗机构挂牌成立唯一法人的紧密型公立医院集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打通优质资源下沉通道。集团内成立医学检验、影像诊断等6个资源共享中心及人力资源、财务等6个管理中心。对各医院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形成发展各有重点、服务各有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新格局。第二步,以医保支付制度和财政补助制度改革为抓手,促进集团主动做强社康中心。在维持辖区参保人就医方式和医保报销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总额控制、结余奖励”。以辖区内签约居民为对象,将本年度与上一年度实际发生的基本医保大病统筹基金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总额(含市外医疗费用及现金报销费用)的数据进行对比。医院集团做好居民的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医保基金结余部分支付给罗湖医院集团;反之,由罗湖医院集团支付医保基金超支部分。促进集团主动做好参保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实现让患者少得病、少得大病的目标,最终实现医患双方利益趋同。第三步,集中力量做强社康中心,让居民愿意到基层首诊。均衡社康中心布局和配置,建设8家2000平方米以上的区域社康中心,每个区域社康中心平均管理6个普通社康中心,实现全社区全人口覆盖。高薪招聘国内外优秀全科医生。目前,目前集团共有272名全科医生,2.14名/万居民。将区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入社康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同时在社康中心开展医养融合工作。截止5月底,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为38万,已建立家庭病床960张。今年1-5月,集团下属社康中心诊疗量同比增长62.2%,社区首诊下沉明显。
梁万年表示,罗湖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虽然不到一年时间,“小荷已露尖尖角”,而且这个角是比较好的。罗湖医改通过资源调整和功能划分,组建了罗湖医院集团,成立了集团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集团院长负责制,真正做到了去行政化,进一步明确了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符合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以颠覆性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突破口,促使医保从“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促使集团内各医疗机构主动做好签约参保人的健康保健和慢病管理。以做强社康中心,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能力为抓手推进分级诊疗,这与《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医改办发〔2016〕1号)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文件精神高度契合。罗湖通过大力发展家庭医生服务,构建医院-社区协同服务模式,基本形成了“医院愿意放、基层愿意接、基层接得住、居民愿意去”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具有普遍性的借鉴意义。最后,梁万年希望罗湖能够更加完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配套机制体制和改革成效的科学评价标准,将医改的方向长期坚持下去,使医改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希望各级各相关部门共同把罗湖的做法呵护好、培育好,让它真正形成一个成熟的经典模式。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傅卫、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政策处副处长秦坤、副主任科员朱葛,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飞、体改处处长张一愚,深圳市卫生计委主任罗乐宣、市委卫生工委专职副书记廖澍华、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医政处处长李林、妇社处处长周复,罗湖区区长聂新平、副区长邹永雄、区卫生计生局局长郑理光、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等陪同调研并参加了座谈会。